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第二届乌镇戏剧节于2014年10月30日在乌镇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两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的“元老级”评委,剧评家周黎明接受了搜狐文化的独家专访,他表示今年参赛剧目的质量比去年高了很多,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成熟度上,都让他很欣喜。他说不应拿一个标准来评判所有的作品, 每个作品都应自成一格,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搜狐文化:你去年也参加了乌镇戏剧节,本届与去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周黎明:今天是乌镇戏剧节的第三天,因为每天安排的行程非常满,目前只看了三部戏,但就这三部戏来讲,总体水平、质量都比去年高了非常多。
昨天跟赖声川老师在青年竟演单元的比赛现场讨论时,他也是惊喜地对我说,今年参赛作品的水准比去年高很多。其实也可以理解,去年毕竟是第一届,像青年竞演等环节,准备的时间很短,很仓促,一共有七八十个参赛作品。必须要从中选出十二个来的话,选择性相对来说就少了一些。今年乌镇戏剧节的知名度提高了以后,报名的就多了,所以整体的水准也就高了。
搜狐文化:你刚才提到今年的剧目质量高了很多,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黎明:我觉得是成熟度高了。我昨天看了一部戏,虽然是学生演的,但故事的编排挺讲究,有思想性,有当下性,跟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题材跟处理方式,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我觉得戏剧要反映社会,反映个人,我们希望看到相对成熟的声音,虽然青年竞演单元是鼓励年轻人的赛程设置,他们的作品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你可以看到他们的潜力,这些“半成品”潜力是很高的。以后再改进一下,是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舞台作品的。
搜狐文化:你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周黎明:我觉得每个戏不一样,所以我不会拿一个标准来评判所有的作品。我会尽量去了解这个作品本身的特色,就是创作者想表达什么,想追求哪一种风格。古今中外戏剧风格非常多,我们不能拿一种风格比如现实主义去衡量所有的作品。我觉得作品应自成一格,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戏剧艺术跟其他艺术一样,多样性很重要,一定要百花齐放。我不可能说有一部作品好,所以所有的作品一定要去模仿那一部作品,我觉得那样是不好的。
搜狐文化:现在很多戏剧都在追求“市场”,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周黎明:去年我来乌镇戏剧节的时候,我真的惊讶于它的“纯粹”,一点都不商业化。我以前参加过一些文化节,所有的场地都是彩旗飘飘,全是广告,商业味道太浓了。我倒不是说必须不能商业化,但是要有一个度,那个度把握得不好的话,会让人感觉回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
今年是乌镇戏剧节的第二届,剧目非常丰富,涉及的国家跟地区更广了,所以它能够更充分地反映世界各地的戏剧艺术。世界上最有名的电影节是在戛纳,而不是在巴黎或者伦敦,也是一样的道理。小镇有小镇的优势,它能营造出一个戏剧沁入生活的氛围,这一点是大城市无法做到的。
搜狐文化:第二届乌镇戏剧节邀请的国际剧目比第一届更多,有评论说,这其实是在加速中西方文化的一种碰撞。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能给乌镇带来什么?
周黎明:乌镇本身就有很浓厚的文化色彩。来到乌镇,即便什么戏都不看,你本身就是浸润在江南文化的氛围当中。这种江南文化在我看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代表,比如说昆曲,发源在江南;再比如说南宋的诗歌,你在乌镇朗诵这些诗,会突然觉得多了一层领悟,多了一份感受。这种文化的气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熏陶。
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有很多外国人也会来乌镇看戏,他们在看戏的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国文化的气质与博大精深。一个游客对一个地方的文化的了解,总是浮光掠影的。你如果给他更多的机会,他可能会有更深的了解,但这种了解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觉得乌镇戏剧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的魅力就在于碰撞,在于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戏剧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