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逃过了战火, 但最终未能逃过他们自己.....| 特邀剧目回顾

      故事背景发生在一战时期,作 品是根据几个法国和德国士兵 的故事创作而成。他们从带着乌 托邦式的幻想和狂热的爱国主 义,通过相互仇恨和不可避免的 相互消灭,到完全的毁灭,直至 彻底的道德沦丧和自我毁灭。

      

      这部戏引导我们想象那些来自欧洲主要城市的年轻人带着那些幻想离家参战,很快就发现自己被困在满是尘土、死亡和疯狂的战壕里整整四年后,是多么可怕。我们不知何故一直忘记战争比什么都更糟糕,且总在反复地把它浪漫化,一再重蹈覆辙。


      

      名团OG——百年“莫艺”

      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成立得益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它被公认 为是现代导演的诞生地,20 世纪最为著名的剧作家契诃夫、高尔基的家, 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摇篮。这是第一个基于确定的艺术目标而引入演出季制度的剧院,也是第一个对编剧、导演和驻团演员一视同仁的剧院。

      莫斯科艺术剧院是世界的瑰宝,并且在西方被称为“方法”的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体系成为了演员训练的金科玉律。 2018年正好是剧院成立120周年,百 年之际,天才型年轻导演亚历山大·莫洛奇尼科夫携《19.14》首登乌镇,是 “容”,也是“敬”。

      “卡巴莱式”一战奏响非凡

      “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西线无战事》

      

      虽然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 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但其消极影响贯穿于整个时期,对欧洲大部分的年轻士兵来说,他们心中的战争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且周期不会持续太久,更是展示英雄主义的绝佳机会, 是一个与自己的复杂情结抗争、宣泄对彼此怨气的机会,他们的世界观让眼睛浑浊,让暗流涌动。

      导演亚历山大·莫洛奇尼科夫并不想创造一个说教式的历史全景,或一个关于人类残酷的讲座。而是将故事以卡巴莱歌舞表演加主持的形式呈现, 唯一的目标即用歌曲和欢快的故事来娱乐观众。通过迅速的场面调度和演员快节奏的台词,予以激烈的气氛, 达到情绪的强烈带动,站在昏暗又狂热的 1914 年的历史舞台,换作我们, 该如何抉择?该如何看待世界?又该 怎样面对真正的自己?


      

    尚存温暖 一息冰冷

      停战的圣诞节,那天飘起了雪花,自存的温柔与一面面防毒面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世人的狂欢夹杂着怜人的悲愤,再怎么激动的心情最终在上帝视角下也会付之一炬,消失殆尽。 这就是战争的残骸,这就是命运的所有仪式。那些愚蠢和盲目的乐观夹杂着冷与暖交相呼应下的风之声,雨之泣,在笑声和谩骂中也只能化作最无用的心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历史的车轮永远前进着……

      专访《19.14》导演 亚历山大·莫洛奇尼科夫

      舞台上方有个方形的舞台,以红色为主色调,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没有,整个场景都设计成红色的。这是卡巴莱的颜色。

      基于对历史的了解,在堑壕战中敌对双方是需要近身才能完成拼杀,您选择了这样一个背景,是否是因为想要让观众直观的认识到人性爆裂的一面呢?

      是啊,我想展现住在舒服的欧洲公寓里的人们是怎么被突然卷入这场混乱 的新型战争的。

      剧中用到了传统的歌舞形式,您会担心因此阻碍中国观众对于整个故事的理解吗?

      考虑了非常多,尤其是从你提出这个 问题开始。

      您怎样去理解个人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我试着不去想这些。说实话,我一般不怎么在这些宽泛的事情上费神。

      在《19.14》里我们可以看到怀揣着英雄主义的狂热年轻人奔赴战场,如果你处于一战时期,会做出什么选择?

      我会很害怕。我会对所有人声称我要去建功立勋,但是我自己内心深处一定是非常害怕的。


      

      


      2018 年,恰逢莫斯科艺术剧院 120 周年院庆。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座俄罗斯经典剧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莫斯科郊外庄园的三天三夜

      莫斯科艺术剧院是由两位著名的俄罗斯文化活动家——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舞台化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位在俄罗斯 巡回演出的波兰艺术家的姓氏)和剧 作家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涅米 罗维奇·丹钦科在1898 年创立的。 19世纪末期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当时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昌盛,这一时期在历史 上也被称为“白银时代”,这一上升阶段一直延续到灾难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十月革命前。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诞生,便是当年时代变革的产物。康斯坦丁·谢尔盖维奇·阿列 克谢耶夫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商人企业家家庭,家里人都很有才干。与其他当时俄罗斯帝国的商人家庭不同,阿列克谢耶夫一家并不是旧礼仪派教徒。 这是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因为当时俄国国内的文化进程都是由旧礼仪派商人引导和推动的。阿列克谢耶夫家族的工厂从事的是金线精纺工作,即用十分稀有的金线产品制作神职人员的法衣。在剧院创建前和剧院的鼎盛时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工厂董事会 主席,同时也担任该商业组织的负责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一部分钱投入到了剧院发展中,但只有一小部分。他认为剧院应当自主盈利,而不应只靠家族投资。

      

      莫斯科艺术剧院建立时期,阿列克谢耶夫家族的工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迅速开始发展电力和电话业务。阿列克谢耶夫家族的工厂是俄罗斯第一家工业化生产电线和电话电报线的企业。 这表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个有着现代化前卫思想的人,他不仅是一名公认的伟大演员、杰出导演,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好的管理者。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渴望建立一个专业的剧院,涅米罗维奇·丹钦科也正有此意,两人在“斯拉夫集市”餐厅的会面也持续了一天一夜之久,这一段佳话也标志着剧院历史的开端。 随后他们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莫斯科郊外的庄园度过了三天三夜,期间不停地讨论着将要建立的剧院的纲领和制度,奠定了未来剧院的一切基础。

      

      海鸥与一卢布

      莫斯科艺术剧院是在弗拉基米尔·涅 米罗维奇·丹钦科在莫斯科爱乐协会戏剧系(现称国立戏剧艺术学院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的第一个毕业课程的基础上创建的,起初是一个完全独 立的私立剧院。在当时的俄国是存在帝国剧院的(小剧院、大剧院、马林斯基剧院、米哈洛夫斯基剧院、亚历山大剧院等),这些剧院完全由国库资助。从19世纪末开始,私人剧院开 始蓬勃发展,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倡议绝对符合新的戏剧发展趋势。

      

      莫斯科艺术剧院是以平等的伙伴关系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建立的,在俄罗斯的戏剧事业中,该剧院是第一个不属于剧团的公司,而是属于13位股东,剧院的代表 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罗维奇·丹钦科。股份公司在当时的俄罗斯戏剧 业内是一个全新的现象。 剧院的前四季(1898-1902)在莫斯科 “冬宫花园”的“冬宫剧院”进行。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剧院需要一座全然不同的建筑。从1902年秋天开始,剧 院搬至卡米尔格尔巷的一座建筑,该建筑在萨瓦·莫洛佐夫的帮助下得到了重建。建筑师谢赫特里是阿列克谢 耶夫家族的好朋友,也是萨瓦·莫洛佐夫的好朋友,他负责了重建工作和所有室内装饰和室内设计的项目,其中包括带有著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标志的窗帘草图——一只海浪上空飞翔 的海鸥,然而他却只象征性地收取了 一卢布。

      公众必须习惯新的“游戏”规则

      随着艺术剧院的开放,对导演技巧和表演技巧的不断追求也逐渐开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有了剧院工作室,也有了自己优秀的戏剧学校,未来的艺术家和导演都在这里接受培训和教育。 1943年,莫斯科艺术剧院附属大学成立,即莫斯科艺术剧院工作室学校。这在俄罗斯戏剧史上是首例。


      

      莫斯科艺术剧院创始人的许多举措都是全新的,无论他们做了什么,在历史上都是第一次。与当时的戏剧活动相反,莫斯科艺术剧院会为每一场新剧目制作新一套舞美方案(布景), 而不是使用旧的。他们还取消了提台词者,在第三次响铃后,他们会禁止观众再进入剧场,强制观众脱下外衣并存放在衣柜。禁止观众要求演员再来一次。公众必须习惯新的游戏规则。 如果有人胆敢喊“返场”,他很有可能会被要求离开剧院。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剧院诞生之时开始,剧院里上演的都是当代戏剧—— 都是迎合时代潮流的年轻剧作家的作品,包括契诃夫、高尔基、易卜生、霍普特曼等。


      十月革命之后,剧院经历了一段在外颠沛巡演的日子,由瓦西里·卡查洛夫领导的剧团的大部分成员于1919年 前往南方巡回演出,后由于军事行动与莫斯科的联系被切断,最终他们被迫出国(前往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奥地利,捷克共和国,德国,丹麦和 瑞典)。直到1922年,该剧团才得以在莫斯科重新团聚。此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领导的莫斯科艺术剧团的大部分成员,为了避免被饿死的命运, 也展开了两年著名的西欧和美国之旅, 其中一些演员决定再也不回苏联。 

      1924年剧团回到莫斯科后,新的阶段开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拼命地想要迈入新的时代,且最终在布尔加科夫的帮助下达成了这一目标,代表事件 就是戏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的首映。 这可以说是新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诞生。 在大量剧院的艺术家移居国外的情况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采取了激进的措施。他招募一大批年轻演员,即所谓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第二代演员,这些人成为了剧院再次腾飞的基础。 

      繁荣的状态随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1938年的离世逐渐由盛转衰,1945年,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去世时,这种盛况实质上已经结束了。


    分裂事件

      接下来,灾难开始了。1932年,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正式名称里加上了“苏联”的缩写,同年9月,莫斯科艺术 剧院以高尔基命名(问题是,高尔基的戏剧已经有30年没有在该剧院上演 了!)。剧院随后长期受到最高党政 机关的审查。被视为苏联美学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规范被引入莫斯科艺术剧院。在战后,保留剧目政策变得更加严苛。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莫斯科艺术剧院经历了导演危机:制作作品的选 择和导演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主要演员的利益;在缺少深思成熟的剧目政策的情况下,剧院里只上演了些仅仅风 行一时后又无人问津的剧目。这场噩梦延续了25年。1970年,第二代演员开始呼吁政府采取必要行动,强烈恳请当时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奥列格·叶夫列莫夫来莫斯科艺术剧院。奥列格·叶 夫列莫夫到来之后,设法为剧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创作了一些重要的剧目, 更新了剧团人员组成并设法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演员,也努力将观众请回剧院,但剧院的内部问题始终没能克服。

      剧院历史上的新篇章始于1987年,这就是俄罗斯文化史上著名的分裂事件: 莫斯科艺术剧院分裂为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和莫斯科艺术学院剧院。分裂前,剧院剧团共有202人。许多人已经很多年没有上台表演过了,只能酗酒度日。管理一个庞大的剧团变得越来越 困难。长期积累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剧院处境也每况日下。最终,这一切引发了长达数月的闹剧。剧院分裂了。

      历史和剧院开了个可怕的玩笑,在莫斯科同时出现了两个“莫斯科艺术剧院”——契诃夫莫斯科艺术剧院和高尔基莫斯科艺术剧院,并且二者都缺乏活动能力。多罗尼娜的剧院是糟糕的 俄罗斯省级剧院的化身,而奥列格·叶夫列莫夫也再无气力重组剧院。也许 这个比喻太过烂俗,但绝对真实和准确:莫斯科艺术剧院就是这个国家的一面镜子。在俄罗斯主要剧院身上也映射出了这个国家的命运——而后,苏联解体了,莫斯科艺术剧院也分崩离析了。在叶夫列莫夫去世之前,剧院已经处于非常糟糕的状态,并且情况还在持续恶化。

      

    让所有的花朵 都在它们的草地上生长

      2000年,奥列格·巴夫洛维奇·塔巴科夫成为了剧院新的艺术总监。现在看来,让塔巴科夫名垂青史的将不再是他饰演过的角色,而是他的管理才能。来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后,奥列格·塔巴科夫开始计划建立全新的剧团,更新全部剧目,吸引最优秀的俄罗斯戏剧导演(主要是K. 谢列布列尼科夫,E.皮萨列夫,M.布鲁斯尼金娜,A夏 皮罗,K. 博戈莫洛夫,V. 彼得罗夫, Y.布图索夫,S.任诺瓦奇,V.雷扎科 夫等)和新的剧作家。奥列格·塔巴 科夫的理念非常简单:让所有的花朵 都在它们的草地上生长,只要能带来收入。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塔巴科夫为每个人——包括保守派和挑衅者, 都找到了一个位置,有时候,他们既否认传统又崇拜传统,既否定经典文本,但又珍惜他们创作的每一个字。多亏了剧院艺术总监奥列格·塔巴科夫的 活力,莫斯科艺术剧院已成为一个创造演出的工厂。2004年,剧院从其名称中删除了“模范”一词,重新成为—— 莫斯科艺术剧院。 

      2018年,在塔巴科夫去世后,谢尔盖·任诺瓦奇被文化部长任命为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历史的车轮再次滚 向了另一个方向,任诺瓦奇是典型的俄罗斯传统主义导演,他只从事一件事——寻找意义,在寻求真理时深入挖掘心理。当下,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剧团共有170人,还有73位受邀演员。 剧院开启了第121季。现在,大家都对卡米尔格尔巷非常感兴趣——新任领导手下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