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思绪游历的载体,戏剧之中,追问之声从来不曾止息。人的终极归宿在哪里?怎么证明“我”的存在?生活有什么意义……本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静待您走进剧场,展开追问。
追问归宿:“风往哪里吹”
现代生活更迭迅速,本就被人们隐晦避开的生死命题,如今被蒙蔽在更加沉闷的时代环境中。然而,觉醒的感知、思考的冲动不容压抑,此刻,它们亟需大口呼吸。“未知生,焉知死”,艺术家们以刻不容缓的姿态追问终极归宿,正意味着他们具有叩问生存本质的巨大勇气。
《我们走吧》
❚ 波兰 华沙新剧院
❚ 改编自汉诺赫·列文原著
❚ 导演: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
❚ 演出地点:乌镇大剧院
❚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17日 19:30
2024年10月18日 19:30
2024年10月19日 19:30
2024年10月20日 14:30
❚ 演出时长:210分钟(含一次30分钟中场休息)
❚ 波兰语演出,中英文字幕
《我们走吧》的导演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家,他青年时期曾在克拉科夫修读历史、哲学,而本剧所改编原著的作者汉诺赫·列文,早年也有学习哲学的经历。列文的创作母题与个人际遇息息相关,同时,他的作品因以现实主义立场,批判性地切入外部世界,而具有相当的公共价值。由于类似的生活、求学经历与特殊的民族性格,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与汉诺赫·列文的艺术创作路向有所交叠,他们的剧作都将个体生命与宏观时代紧密相连,总体呈现出诗意与讽喻的交织。
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此次选择改编列文的《旅人》,是将列文原作所具有的那份神采,渗透在自己犀利的戏剧之眼中,引领观众穿越光影、洞见真实。
《我们走吧》带给观众审美的阵痛和感受的解放。导演通过高强度地向内探索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开拓观众的接受尺度,不断挑战戏剧对终极命题的探讨边界。在史诗长篇般的演绎中,我们一次次见证各异的生命莫名、骤然地消逝,八场永别的仪式,悲喜流转,亡者以他们生命的终结撼动着生者的精神世界。
放纵与贫瘠、情爱与衰老,《我们走吧》在两极对撞中呈现出强硬的真实。交错回环的场景、彩色灯光下柔媚的唱腔、剧烈的肢体表现,几乎令人“意乱神迷”的舞台空间里,安置的是严肃的生死课题。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用最鲜活、最具刺激力的视听元素与终极议题共舞。极致碰撞极致,是他为剖白重大命题而必然选择的艺术路径。
也许,人们对终极归宿的探索之执,正是源于它本身就不可回避:只要我们是走在路上的“旅人”,我们就无法避免那终点的召唤。《我们走吧》借戏剧之声追问“何为死”,实则,是在探索“如何生”。
《皆归尘土》
❚ 英国
❚ 编舞/导演:索伦·韦纳赫特
❚ 演出地点: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
❚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26日 16:00;20:00
2024年10月27日 16:00
❚ 演出时长:60分钟(无中场休息)
❚ 英语演出,中英文字幕
索伦·韦纳赫特的首部编舞作品《皆归尘土》,融舞蹈、喜剧、叙事为一体,以真挚且充满激情的演绎探讨了敏感庄重的人生课题。舞台之上,索伦·韦纳赫特串联了回忆、现实与未来,她对葬礼的讨论不是潦草带过,而是十分细致、具象地想象与模拟。
索伦·韦纳赫特精妙运用肢体语言,将个体表达的深度与感染力推向极致。她在舞蹈中伸展、跳跃,激动地描述那在社区花园中举行的、自己的葬礼,虽然已经安息,但也力求鲜活。声音、颜色、气味,一切都在永别的“花园”里活跃:孩子玩耍的声响,洋甘菊、玫瑰和茉莉的香气,大片的野花,以及一颗樱桃树——她的安息之处与化身。
韦纳赫特再现亲人弥留的场景,回溯零散遥远的生活记忆,她想象人们用泪水编织悲伤,希望人们用记忆为她延续存在。演员以独角戏追问终极归宿,契合了个体独立思索的生命体验,言不尽意之处,肢体又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她的心路历程。更重要的是,索伦·韦纳赫特注意到,关于生死命题的思考虽然私人但并非孤立,我们不必独自面对生命的永别、未知的终结,在舞台中,我们也可以用诙谐的方式一起去谈、去想,《皆归尘土》让人生的告别不再痛苦、抽象。
在《皆归尘土》中,观众将看到,永别,也是不可名状的某种开端。当韦纳赫特用一个在剧场演出中惯用的开场动作收束全剧时,我们将会感到整个戏剧和我们的生活一道,不断延续、无尽重组。
追问自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刻有神谕:“认识你自己”。人将自身作为看待世界、考量价值、寻求意义的尺度,在此意义上,人类的所知所感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的全部。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世界,如今,在戏剧的回声中,探寻自我的追问依旧存在。
《奔月》
❚ 中国 日常诗研究所
❚ 改编自鲁敏同名原著
❚ 编剧/导演:肖竞
❚ 演出地点:日月广场
❚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17日 20:30
2024年10月18日 20:30
2024年10月19日 20:30
2024年10月20日 20:30
❚ 演出时长:110分钟(无中场休息)
❚ 中文演出,英文字幕
肖竞导演的新作品《奔月》改编自鲁敏的同名小说,文本中,主人公小六,为对抗生活的无意义而展开了一场挣脱庸常的逸奔。鲁敏说,她是以小说的虚妄对抗生活的虚妄,肖竞在此,亦是以戏剧的虚妄对抗生活的虚妄。
在封锁循环的生活体系中,“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脱离所谓的虚无困境后,“我”是否又会陷入新的人生怠倦?带着这些追问,肖竞展开了对现代人生活困厄的观察,她颠覆了鲁敏原著中的线性叙事逻辑,让观众在南京与乌鹊来回穿梭,全剧以三个章节描摹这场离奇“出走”的不同侧面,延展出“奔月”的不同结局。
中国现代评论家李敬泽谈到,“奔月”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逃离意味,而逃离中又包含希望的向度,嫦娥欲图逃离庸常的生活,结果却又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见,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就已经含有对于人类的某些根本情境的探问,这种追问发自一切摆荡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的人,关乎努力开辟理想余地的每一个“自我”。
比逃离更重要的是逃离后的重建。《奔月》中主人公“离经叛道”的一场逃离,是背向日常生活、寻找另一个自我的逆奔。寻常照旧的日子是归属还是茧房,全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是出路还是陷阱?我们是怎样一点点成为了现在这个自己?如果当时做出另一个选择,会不会更幸福一些……
本真的自我总是在生活的无尽追问中,且行且显,也许对比起那永无止境的“月亮”,“逆奔”的念头和行动,更加珍贵。这一次,请随《奔月》一起,在戏剧之镜中,照见另一个全新的自我。
《舞者的一天》
❚ 意大利/丹麦 吉蒂塞艺术剧团&欧丁剧团
❚ 编剧/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洛伦佐·格莱杰斯、朱丽亚·瓦蕾
❚ 演出地点:乌镇大剧院序厅
❚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21日 21:00
2024年10月22日 19:00
2024年10月23日 15:00
❚ 演出时长:65分钟(无中场休息)
❚ 意大利语演出,中英文字幕
《舞者的一天》摆出了与卡夫卡《变形记》一样的“异化”困境,但其中的“格里高尔”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一夜之间从人变成甲虫,成为了完全脱离社会生活、每天依靠腐败的蔬菜水果在房间里昏沉度日的怪物,小说中格里高尔对于“非人”突变的无力感大于恐惧,这一点完全的扼杀了他的独立人格,最终将他推向了自我消亡的深渊。
而《舞者的一天》中的格里高尔面临类似的异化困境,却做出了人格的努力,在舞蹈中,格里高尔不懈地重建人性的自尊。舞者在光影之中不断奔跑,似乎正冲破压制自我的一切阻碍,完成一场前途未卜的跋涉。
舞者因首演临近、重复排练而陷入完美主义的焦虑陷阱,当他全身着装非黑即白的重复动作时,似乎就变成了地面上匍匐旋转、机械运作的黑白扫地机器人。跳闪切换的灯光,滋啦重叠的噪音效果,伴随着舞者震颤的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怪诞反常的审美效果。
在疾速变化的形体下,个体精神正在挣扎剧变。处于“异化”边缘的舞者不断地向外突破、自我克服。但那团牵扯着自我、似乎时刻都要将它剥脱的力量从未因为不止的跋涉而消弭。
“我是谁”的发问如此沉重悠久,但尽管如此,我们仍选择大步流星地向前追问,这正是人之主观力量的可爱之处。舞台上,当疲惫的舞者格里高尔一次次捶打地面,挣扎着站立、奔跑时,当“太阳”在舞台上照常升起时,当迫近的未知也无法淹没不止的追问时,我们怎么会不为此感动?
追问意义:“朝闻道”
世界变化无常,人生的意义是靠人事努力主动塑造的,希望的念头也总要靠人自己确立。广袤宇宙中,是否有关于“意义”的最终答案,我们无从得知,所以,作为生命个体旅游人世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断去追问。或许,只有这样,人类才更加趋于自由的向度。
《等待戈多》
❚ 中国 孟京辉工作室
❚ 编剧:萨缪尔·贝克特
❚ 导演:孟京辉
❚ 演出地点:会展5号
❚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18日21:45
2024年10月19日21:45
2024年10月20日21:00
2024年10月21日21:00
❚ 演出时长:120分钟(无中场休息)
《等待戈多》以现代主义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经典同名剧作为蓝本。在萨缪尔·贝克特的文本中,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承诺前来的戈多,然而直至全剧结束,戈多也并未出现,人奔忙于荒诞现实的尴尬处境与意义找寻后的幻灭情绪在剧作中曝光。这场日复一日的等待,似乎暗示着,对意义的追求就像是一场不知结局的无尽消耗,剧中人对戈多的等待,映照的是人们对“意义”的永久寻觅。
《等待戈多》传达着意义的困厄与失落,首演至今的七十余年间,观众对它从最初的不解走向了普遍的共鸣。直至今天,我们越发感到,《等待戈多》也是关乎希望与追寻的。在戏剧的回声之中,我们穿过从未出现的“戈多”把握住了更加根本的所在:“明天戈多准会来。”
我们在等什么?它终有一日会到来吗?追问之下,也许有人会说,重复地“等待”纯属虚度,但其实,这种近乎执着的守望恰好说明了人在荒诞不经的现实中,对于“人生意义”的信仰从未缺失。
孟京辉导演用突破常规的戏剧逻辑、同位叠合的舞台时空和非理性的艺术手段,将生活的本真,包裹进看似古怪的戏剧外壳内。在舞台上,人无尽等待、无尽寻觅,而“等待”本身也正是寻求出路的一种方式。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认为,《等待戈多》的意象正告诉我们,人在等待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等待寻找理由,没理由也要制造理由,这就是生存的含义。
思辨无垠、艺术无界,戏剧承托着全人类对于自我与人生意义的无穷追问,这些古老的追问从人类第一次仰望天空开始,直到此刻也未曾停止。10月17日-27日,来乌镇、到剧场,一同听听戏剧间追问的回声,不必执着注解,世界本身就是答案。
请注意!
二轮开票时间为
9月3日10:00!
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将8月17日10时和9月3日10时在大麦平台进行两轮开票!本届特邀剧目票价将贯彻均价380元以内低价惠民政策(乌镇戏剧节演出票不包含乌镇西栅景区门票,但除特价票或预约免费票外,其余邀请剧目演出票可凭票免费于演出当日进入乌镇西栅景区一次)。